第238章 成圣的途径
掉就好了。
“所谓‘主静’之功,非枯坐顽空,亦非离群索居。”
周敦颐示意陆北顾不必拘谨,起身走到书房中央稍宽敞处。
“小友,且随我站立。”
周敦颐自己先站定,身形松而不懈,如庭中翠竹,自有风骨。hTTΡS://wwω.壹壹1四tXt.néτ/
陆北顾看了看,心里暗自思忖,这倒是有点气功大师的意思。
“身正则心正,心正则气顺。双目微垂,似闭非闭,目光内敛,不使外驰,收视返听。”
所谓“收视返听”,是宋明儒者静坐或静立时收敛感官、专注内省的关键步骤,也是工夫论的实践。
实际上,自周敦颐提出“主静无欲”的思想以后,儒学在思想形态上就有了很大的变化,即由“人是否可以成为圣人”进而发展到“人如何成为圣人”。
前者属于本体论的领域,即人的内在成圣的根据,后者则显然属于工夫论的领域,即成圣的途径。
陆王心学的主题除了要以内在化的“心本体”克服程朱理学外在化的“理本体”以外,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出一套以静坐为核心的工夫论,从而为成圣找到途径。
而自王阳明开始,所有心学儒者在工夫论的设定上,都是不约而同地以周敦颐的“静功”方法为基础的,只是在解读方面各有说法。
——换言之,陆北顾现在学的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原教旨的工夫论。
陆北顾依言调整,努力让视线落在鼻尖前方尺许的虚空处,不再四处游移。
“呼吸,当如春蚕吐丝,绵绵若存。”
周敦颐的声音如同引导,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:“吸时,不必刻意深长,但求自然匀细;呼时,亦勿急促,缓缓吐出胸中浊气。意念随气息出入,知其来去,却不着意强求,是为‘勿忘勿助’。”
“勿忘勿助”最开始是孟子提出的,后被宋明儒者如陈白沙、王阳明单独拎出来,当做修养心性的办法,主要强调既不散逸遗忘,也不刻意助长,保持自然平和。
陆